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路顺风么?
  ―写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金融全面对外资开放之际
  赵煜
  2006年,美国财长保尔森在访华前夕接受美国全国播送公司有线电视频道CNBC拜访时指出,作为经济大国,“他们已是寰球经济的引导者,世界其他国家不会再给他们良多时间”。毫无疑难,这个“他们”,就是中国。
  显然,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玉成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局部。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和迹象都表明,庞大的中国经济航母,已经出发。
  如果说,三年前政治局请几位学者进京讲解大国崛起的历史,还只是在为中国可以预见的发展做筹备,那么从“崛起”到“发展”提法上的变化,就足以看出中国自信念的调剂,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www.njbz58.net/eert/BeiJingHuanJiaZhaoShiShangZuiNiuJiaZhao-ShanDongShengBeiJingShiFeng.html,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那部叫做《大国崛起》的纪录片的拍摄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204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实力将赶超美国”,类似的说法不绝于耳,好像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已成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路平安么?在未来至关重要的50年内,中国经济可以坚持现有的“航速”,一往无前么?可能影响航向、航线、航程的不可测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常规剖析,中国这艘巨型航母未来数十年最为峭拔的航程是能否安全通过“台湾海峡”,以及在东亚相干海疆是否失掉制海权。然而,笔者以为,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经济真正强国的最主要隐患,更有可能来自于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即潜在的“金融大战”的要挟。这种威逼的危险度,随着中国参加WTO五年届满、金融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而日益加剧。
  行将对外资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业,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包括实战教训,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手段的“远程精确打击”么?
  以海战作比:十年前,中国潜艇逼退美“尼米兹号”航母,2006年10月底,中国“宋级”潜艇再次贴近至美军“小鹰号”战斗群五英里。中国在军力临时无奈与美军对抗的现实情形下,制订出凭借潜艇战术特征遏制美军航母群的相挑战略。同样,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保障,某些认为中国壮大有损于本身利益的国家不会在经济范畴,以金融战争的“核潜艇”,袭击中国这艘已经起航的经济航母,令中国经济发展转变航向和航程。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强国目前只是常规性的猜测,并没有包含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损坏与阻拦的评估,比方金融战。
  金融对外资开放,做个不适当的比方,其风险甚至可能大于让美国的所有航母编队开到中国邻近海疆。因为军事攻打最多捣毁建造设施、毁灭人体,以中国的疆域之广,惯例战争简直不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命脉的彻底伤害。而金融战争的隐藏性和无战例鉴戒、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中国的国家防务是一个伟大挑衅。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受到金融战打击,会迅即造成海内局面动荡,由“外患”引发“内乱”。
  历史和事实同样严格:苏联的崩溃、卢布的贬值;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们大张旗鼓;日本经济恍如被灌了迷魂药似的一败涂地。咱们是否细心想过:这一切岂非只是偶尔或者偶合?如果不是,谁是幕后发力的真正推手?谁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暗害的目的?最近几个月来,前苏联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欧洲的银行家接踵而至被暗害,这和前苏联的倒台有没有接洽呢?决议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造仍是金融打击?
  这不能不令人为中国金融体制的防备能力担忧,进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程担心。即使暂且搁置人民币汇率和1万亿外汇储备不谈,那么国家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游离于畸形金融秩序视线之外的政治热钱的博弈,中国到底处于怎么的态势,这不能不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华文化的仁慈哑忍,中国重复表白的“和平发展”的理念,可能抵抗一贯具有推翻性和攻击性的“新罗马帝国”的金融入侵么?在现实层面,中国目前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人才贮备,足以在实践和实践上有效防备潜在的金融攻击呢?如果遭受隐形的金融“核敲诈”甚至“核攻击”,散布在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国“海龟”中,会呈现钱学森和邓稼先这样的中流砥柱么?
  保尔森将到中国进行一项“战略性经济对话”,伯南克也将随行。美国财长和美联储主席同时到达北京,这种出乎寻常的举措当面的含意又是什么呢?除了人民币汇率,国与国之间还有怎样不为外界所知的“较量”呢?保尔森在接受CNBC访问时强调,为期两天的对话将集中于探讨中国经济迅速突起所带来的长期挑战。
  那么,这种所谓“长期挑战”,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大战”呢?
  本书的目标,就在于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地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察看、领会、对照、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习用伎俩,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战争已经开始,固然看不见硝烟!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世界首富

  只有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1]梅耶・罗斯柴尔德本章导读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认为真,你就受骗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基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重要的媒体。
  所谓“大隐隐于朝”。现在,罗斯柴尔德家族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
  究竟谁是罗斯柴尔德?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素来没有据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犹如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讨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不堪设想。奇异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长短常生疏的,但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当初和未来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而其著名度是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罗斯柴尔德家族毕竟领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迷。守旧的估量是50万亿美元![2]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是怎样赚到如此惊人的财富的?这就是本章要告知你的故事。
  周密的家族把持,完整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个别准确的和谐,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淡理智,永无尽头的金权愿望,以及基于这所有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入洞察和蠢才的预感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斗的残暴旋涡中所向无敌,树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金融帝国。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胆识的一个。1798年,他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懂得他的心坎世界。凭着惊人的金融禀赋和神鬼莫测的手腕,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名列前茅的银行寡头。
  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天时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银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国巴黎也有一个银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罗斯柴尔德家族创立的银行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团体。此时五兄弟正亲密地注目着1815年的欧洲战况。
  这是一场关联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获得了最终成功,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勋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
  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十分具备远看法建立了自己的策略情报收集和快递体系。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机密代办人网络,这些相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主要的交易中央和商业核心,各种贸易、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力、速度和正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余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显明的优势。[3]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马车奔跑在(欧洲各地的)公路上,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船穿梭于海峡之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特务们遍布(欧洲的)城市街道,他们揣着大批现金、债券、函件和消息,他们最新的独家消息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被敏捷地传布着,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滑铁卢战役的结果更为可贵。”[4]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开展的滑铁卢战斗,不仅是拿破仑跟威灵顿两支雄师之间的生逝世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宏大赌博,赢家将取得空前的财产,输家将丧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缓和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着急地等候着滑铁卢战争的终极成果。假如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钱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合法两支冤家路窄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役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精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www.njbz58.net/eert/BeiJingHuanJiaZhaoShiShangZuiNiuJiaZhao-ShanDongShengBeiJingShiFeng.html。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薄暮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击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拥有特殊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候。这时英吉祥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 000法郎的用度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度过了海峡[5]。当他于6月19日凌晨达到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身等待在那里。内森疾速翻开信封,阅读了战报题目,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期待战报的焦虑而冲动的人群立即宁静下来,所有人的眼光都凝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精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本人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好像石雕普通不涓滴情感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奥的眼色,大家即时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端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破时一阵动乱,有些人开始窃窃私语,更多的人依然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称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而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正常一波比一波激烈,公债的价格开始瓦解。
  这时的内森仍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晓得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追随别人的行动成了一种自我强迫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由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6]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旧是淡然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练习毫不可能读懂的眼神稍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刻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珀西终于到达了伦敦,消息是拿破仑大军在8个小时的苦战后被彻底战胜了,损失了1/3的士兵,法国完了!
  这个新闻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多少十年战役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7]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务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英国的公债就是将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任务,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纳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由于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需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手里攥着存在压倒性上风数目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全部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根子被牢牢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志自得满的内森绝不粉饰他驯服了大英帝国的自豪: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节制着大英帝国的货泉供给,谁就掌握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8]

  罗斯柴尔德起家的时代背景(1)

  少数能懂得这个系统(支票货币和信誉货币)的人,要么是对这个系统所产生的利润异常感兴致,要么就是无比依附这个系统的施舍(政治家),这个阶层的人是不会反对我们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人民在智力上不足以理解基于这个系统所衍生出的资本所带来的巨大优势,他们将蒙受压迫而且毫无牢骚,甚至一点都不会猜忌这个系统侵害了他们的好处。[9]
  罗斯柴尔德兄弟,1863年
  老罗斯柴尔德成长在产业革命在欧洲迅猛发展、金融业空前繁华的时期,全新的金融实践和思维从荷兰和英国向全欧洲辐射开来。跟着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的成立,一个远较从前庞杂得多的金钱的概念和实际被一大量富于冒险精力的银内行发明出来。
  在17世纪的100年中,金钱的概念和情势都产生了深刻变更,从1694年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时,人类历史上银行发行的纸币量第一次超过了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总量[10]。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对铁路、矿山、造船、机械、纺织、军工、能源等新兴行业空前巨大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匠银行的古老低效和极为有限的融资才能之间发生了日益强烈的抵触。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新兴银行家,捉住了这一历史性的重要机会,以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法,全面主导了古代金融业的历史走向,而所有其别人的运气则不得不或毫无知觉地被这种轨制所决定。
  1625年以来的两次内战和政局动荡使英国国库充实,1689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国(因为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才得到的王位)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他与法王路易十四正在进行的战争,使得威廉一世到处求钱,几近狼吞虎咽的水平。这时,以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为首的银行家向国王提出一个从荷兰学来的新概念:建立一个私有的中心银行―英格兰银行,来为国王庞大的开销进行融资。
  这家私有银行向政府供给120万英镑的现金作为政府的“永久债务”(Perpetual Loan),年息8%,每年的治理费为4 000英镑,这样每年政府只要花10万英镑就能够立刻筹到120万英镑的现金,而且可以永远不必还成本!当然政府还要提供更多的“利益”,那就是容许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国家认可的银行券(Bank Note)[11]。
  久长以来人们就知道金匠银行家(Goldsmith Banker)最有利可图的就是发行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实在就是储户寄存在金匠那里保存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光长了,人们感到没必要老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后来这些收据逐步成了货币。聪慧的金匠银行家们匆匆发明天天只有很少的人来取金币,他们就开始静静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家们就收回借据再悄悄地烧毁,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稳稳地装进了自己的钱袋。一个金匠银行的收据流通范畴越广,接收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的流通规模和接受程度,是其他银行远远无法比较的,这些得到国家认可的银行券就是国家货币。
  英格兰银行的现金股本向社会招募,认购2 000英镑以上的人,有资历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 330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人成为银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12]。
  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Royal 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出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中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家债务转化为国度的永恒债权,用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并得到了可观的本钱收入,仿佛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局势,只有国民的税收获了被典质品。因为有了这样强盛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回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是2 480万英镑。从1685年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添了一倍多,到达了5 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年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万英镑涨到了1 380万英镑。[13]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远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即是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畅,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须要,必定导致对货币更大的需要,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债,所以国债只会永远一直地增加,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体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支出则由人民的税收来累赘!
  果然,从此当前,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还清债务,到2005年年底,英国政府的欠债从1694年的120万英镑增长到了5 259亿英镑,占英国GDP的42.8%。[14]如斯看来,为了这样大的一笔巨款,如果有谁胆敢挡了私有化的国家银行之路,砍掉个把国王的头,或刺杀若干个总统的危险,切实是值得冒一下。 相关的主题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t71tm1ut1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